新闻中心
|
于景琦:油气行业应对气候变化来源:中国石油报 今年世界环境日主题聚焦空气污染防治——“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 同一片蓝天下,全世界同呼吸、共命运。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借鉴世界各国治污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了中国模式。 2019年3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第四届联合国环境大会期间称赞道:中国在应对国内空气污染方面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领导力,在推动自身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同时,也致力于帮助其他国家加强行动力度。 下一步,石油企业应该怎么做;绿色“一带一路”如何进一步推进? 我国石油行业 应对气候变化之策 气候变化是当今时代最严峻的全球性挑战之一,威胁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子孙后代的福祉。《巴黎协定》于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开启了全球气候治理新阶段,彰显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趋势不可逆转。世界各国就应对气候变化逐步达成共识,成为推动各国和各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动力。 我国石油行业面临气候变化的 机遇和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确定了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峰并争取尽早达峰等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目标,这既是我国对国际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在国内发挥目标引领、倒逼绿色低碳转型的战略举措。一方面,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于维护我国经济、能源、生态、粮食等方面安全,以及深度参与全球治理至关重要;另一方面,顺应绿色低碳发展国际潮流,强化低碳引领能源革命,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对于我国推动能源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消费端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应对气候变化给我国油气行业带来了挑战。我国采取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发展非化石能源等措施,并逐步出台限制高碳排放能源生产和使用的政策,启动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油气供需过剩、油气价格持续走低的大背景下,油气行业面临着温室气体减排和低油价下生产经营的双重压力,对其传统生产、销售和利润产生重大影响,倒逼行业嬗变和转型升级。 应对气候变化也给我国油气行业带来了重要发展机遇。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将加速天然气、清洁油品等业务增长,鼓励生物燃料、地热等可再生能源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新产业发展壮大。油气行业在这些领域积累了大量技术、实践经验,甚至拥有全产业链,可能形成相应替代产业,实现企业的转型发展。 因此,为顺应能源发展趋势,中国的油气企业不应局限于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领域,而是应以低碳发展为契机,致力于建设综合性能源公司,提供整体能源解决方案。 国际石油公司 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做法 全球主要油气公司为了回应投资人、政府、公众对油气行业碳排放问题的关注,均积极从公司战略的高度参与气候合作,加速推进低碳转型发展,努力塑造油气公司低碳发展新形象,保持未来在能源行业的竞争力。 壳牌公司收购英国天然气集团(BG),持续投资CCUS、生物燃料、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技术和项目;总部成立碳策略部,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企业战略,采用碳价格曲线评估所有新开发油气项目,CO2内部评估价格为40美元/吨;参与美国环保署主导的“天然气之星”项目,利用泄漏检测和修复技术减少甲烷排放。2017年11月,壳牌公司在投资者会议上提出将在2035年之前使其产品的碳排放量减少20%,在2050年之前减少一半,承诺到2020年每年投资20亿美元在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技术领域。2018年4月,壳牌发布了《能源转型报告》,阐述了对能源转型的理解,分析了公司能够适应能源转型的原因,以及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举措。 英国石油公司加快天然气业务,投资燃料乙醇、风力发电、CCUS;总部建立应对气候变化联席会议机制;签署了世界银行主导的“2030零空燃倡议”,努力减少甲烷排放;通过合作、投资和直接研究来提高燃料产品应用效率。2018年4月发布了《全力推进能源转型报告》,采取降低生产运营中的排放、优化产品以协助客户减少排放、开拓低碳业务等行动,计划至2025年将其在生产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保持或低于2015年水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35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在石油和天然气生产运营过程中的甲烷逸出比例控制在0.2%。 道达尔公司逐步退出煤炭业务,削减油砂业务股份;投资太阳能和电池制造,保持在太阳能产业前三位,业务覆盖光电池全产业链;CCUS研发经费占总科研经费的10%以上;总部成立战略与气候部,确保公司战略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相一致;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业务进行了整合,成立了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及电力部。道达尔公司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发布《将气候变化融入企业发展战略报告》:到2035年,天然气在其油气组合中的比例将由46%提高至60%,可再生能源业务收入比例由目前的9%提高至20%;2016年至2020年,每年提高公司生产运行的能效水平1%。 埃克森美孚公司认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在于加大研发投入,寻找全面且可扩展的新方案,其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是:科学的规划和投资、资金支持、高效可靠的运营和技术研发。埃克森美孚中长期低碳技术的研发重点有两方面:一是能源生产,包括第二代生物燃料、碳捕获和储存、太阳能等;二是消费者能源利用,包括先进的运输技术、能源储存、交通工具用氢能、先进的发动机和燃料系统技术。 对我国石油行业 应对气候变化的建议 一是实施供给侧结构改革,提升清洁能源供应能力。我国石油行业应以助力改善中国能源结构为使命,向社会提供更清洁的能源,为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做出重要贡献。天然气业务是油气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性、成长性业务,作为低碳的化石能源,天然气的生产和消费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加快发展并推动天然气开发利用方式的重大变革、效率的有效提升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应将传统能源产品的低碳化作为绿色发展长期坚持的方向,加快油品质量升级,优化炼化产品结构,推动绿色产品标识、绿色供应链管理等新理念、新技术的应用。 二是加强需求消费端调整,提高清洁生产水平。石油行业是能源生产大户,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大户、温室气体排放大户。应优化自身能源使用结构,采取节能与提高能效、回收油气田甲烷、减少炼化生产催化烧焦废气、业务低碳化调整等措施,减少自身温室气体排放。对开采成本高、含水率高、碳排放量大的油田区块以及单位产品碳排放量高、市场需求低、经济效益差的炼化装置实施逐步退出政策。 三是发展绿色低碳新动能,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石油行业应以国家环保产业跨越式发展、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契机,加强国际合作,推进市场化进程,打造绿色发展新动能。应高度重视生物燃料、地热、氢能等新能源业务发展,积极调整组织机构,整合新能源与传统业务,明确天然气业务与新能源业务的协同关系。加强CCUS技术研究和示范工程建设,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探索合作机会与商业模式,形成规模化低碳产业。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在企业转型中的推进作用,加强碳资产管理,研究设立低碳投资基金、新能源发展基金等绿色投融资平台,服务社会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升级。 四是全面提升石油行业低碳发展及温室气体管控能力。碳排放管理涉及油气公司内部环保、财务、节能、计划、技术、国际合作等多个部门,应建立高级别应对气候变化协调机制,进一步细化管理部门职能,建立完善的低碳发展决策、管理和研究体系,以及碳盘查、碳交易、碳资产管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对于我国石油行业来说,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构建“一带一路”低碳共同体 据“一带一路”网,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已经累计同122个国家、29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70份政府间合作文件,“一带一路”朋友圈遍布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包括高中低收入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面临着发展经济(贫困问题),区域环境问题(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废物处理等问题)和全球环境保护(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荒漠化、臭氧层破坏、跨界污染等)等问题,沿线国家的经济、技术和政策差别很大,双边合作、多边合作(第三国合作)的潜力也很大。这里通过日中第三方市场合作,分析并提出建设广域低碳共同体——“一带一路”低碳共同体构想,为整个“一带一路”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环境能源领域合作潜力很大 我们将“一带一路”各地区2014年GDP乘以日本同年的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单位GDP的能源消费量,来分析各地区达到日本水平的节能减排潜力。对比上表可以发现:中亚国家减排率最高,但中亚地区经济发展较慢,减少的总量在各区域中最低。中欧和东欧有许多高收入国家,即使实现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单位GDP的能源消耗与日本相当,也没有太大的潜力。在南亚,印度是世界第二大发展中国家,印度的能源减少量占南亚的91%,二氧化碳减少量占南亚的92%。在前苏联国家中,俄罗斯作为苏联的主要继承者分别占82%和83%。综上,印度和俄罗斯沿线国家的潜力最大。 建设“一带一路”低碳 共同体的基本原则 美国著名的生态经济学家赫尔曼·达利提出人类社会可持续性的三原则:可循环资源消耗小于再生能力,不可再生资源消耗小于可再生资源开发能力,污染物排放量小于环境吸收能力。 然而,20世纪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大量污染的发展模式,导致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全球变暖,这三个原则都没能实现。因此,我们提出可持续性五原则。循环:最大限度利用资源;低碳: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共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安全:创造一个安全可靠的社会;智慧:社会经济技术系统的优化和智能化(成本最小化和社会效用最大化)。 “一带一路”低碳 共同体基本框架 共同体是指人们的利益和目的相同的组合体。全球变暖问题是涉及人类共同利益和风险的致命问题,有其特殊性。 其一,问题的紧迫性:为实现《巴黎协定》目标,21世纪下半叶世界温室气体排放要近乎为零。其二,目标的共同性和必要性:实现低碳社会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目标。其三,对策的特殊性:节能、燃料转换、新能源引进、植树造林等不仅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而且是改善经济、稳定能源供应和克服污染的措施。其四,削减成本的不同:谁来、用何方法、何时削减等,会导致削减成本大不相同。其五,二氧化碳本身的独特性:二氧化碳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但无论它在何处排放,或在哪里削减,其对全球变暖的结果几乎相同。 必须选择效果好、成本低、风险小的减排对策和路线。其中,跨国境的广域低碳共同体的建设非常重要,建议成立以中国、日本和韩国三国合作为中心的“东亚低碳共同体”。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临发展经济、克服污染和应对全球变暖的问题,环境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潜力巨大。“一带一路”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双边和多边合作(第三国市场合作)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改进等,推进跨越“一带一路”沿线的广域低碳共同体,这里称其为“一带一路低碳共同体”构想。为了实现这个共同体,将从第三国市场合作体系、排污权交易市场设计、环境产业推广三个方面进行描述。 通过共享经济和环境利益的“合资企业”推进共同体建设 去年6月,日本外务省等机构共同宣布中日第三方合作的具体领域,包括节能和环保合作,如光发电,工业区建设等产业的升级发展,横跨亚欧大陆的物流利用。 在这里,提出一种有助于实现“一带一路”低碳共同体构想的合资企业方法,作为中日第三方合作方式。 在合资企业方式中,以一家合资公司作为基地,同时考虑第三国市场需求和中日公司的利润。中日分析讨论工程资金、技术和管理,同时考虑经济、环境利益,建立合资公司。此外,中日及第三国可根据实际情况转让或共同开发环境技术和设备,再将成功积累的技术和专业知识扩展到其他领域和其他地区,实现广泛的低碳社会。通过具体展示合资企业在实现节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方面的效果,可以为第三方公司的社会发展方式提供一个模型。技术转让或开发成本由合资公司的三方承担,转让后的收益除了经济效益之外,还包括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降低能源成本、减少污染物及二氧化碳排放,提高环境效益。 为解决“一带一路”的环境问题,一方面,各国必须实施有效的环境措施,培育环保产业。这需要彻底执行环境法规,激励私营企业遵守环境措施,建立技术引进基地。另一方面,由于发展中国家自身局限,全球环境问题空间之大、时间之长,国际合作和区域间合作也至关重要。中日都在解决工业污染问题方面经验丰富,可以同时在国内鼓励环境产业和市场,发展环境技术、节能技术,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促进有效的环境合作,支持和促进发展中国家环境产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 张秀秀
下一篇:全球经济放缓 打击柴油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