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内容
新闻中心

需求骤增、电网承压、电价暴涨 日本突遇电力危机

2021-01-20 11:01| 发布者: admin

来源:中国能源报   王林 李丽旻

  2021年伊始,日本的低碳战略尚未全面展开,却先遭遇了一场供电危机。

  1月12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大臣Hiroshi Kajiyama表示,因寒潮来袭,日本的液化天然气(LNG)库存快速下降,加上可再生能源发电产能不足,日本电力供应严重吃紧,电网也已接近满负荷运转,随时都有断电的危险。为此,多家日本公用事业公司不得不紧急采购燃料,并陆续重启燃煤发电产能。

  断电风险陡增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1月以来,受恶劣天气影响,日本电力需求迅速增长,多地供电系统都以最大负荷维持运转,全国存在极大的断电隐患。

  日本气象局数据显示,去年12月初至今年1月上旬,日本日均气温始终低于往年平均水平,导致供暖需求猛增,进而带动电力需求快速攀升。日本电力交易所的统计显示,截至1月7日的7个交易日里,日本的日内电力合约供应量较前一周增加4.1%,至6040吉瓦时,但仍无法满足需求。

  日本负责协调和监督电力传输的电力广域系统运行协调机构也指出,去年12月,日本电力需求同比上涨幅度超4%;今年1月1日-7日,日本10个电力服务区的平均用电量为108吉瓦,比2020年同期增长13.3%;1月12日,日本全国高峰时段的电力需求比供应更是高出了90%,部分地区甚至高出97%。

  而早在1月8日,日本新潟县、秋田县和岩手县等多地就出现了大规模停电,超过4.5万户持续无电可用。负责该地区电力的日本东北电力公司也表示,无法确定何时才能全面恢复供电。

  日本电气事业联合会统计数据指出,截至1月中旬,日本全国10个电力服务区中有7个的电力需求达到10年来的最高水平,东京和关西地区电力短缺尤为明显。

  电企四处“寻电”

  面对持续走高的用电需求,日本各公用事业公司除了全部满负荷发电之外,还不得不四处寻求帮助。

  据《日经亚洲》报道,承担着日本1/6电力供应的东京电力公司1月初即开始向多家炼油、钢铁以及化工等拥有自用发电厂的企业寻购盈余电力,并要求这些企业加大发电量。日本钢铁公司JFE发言人回应,该公司在川崎和千叶地区的自用发电厂已经尽其所能为东京电网提供电力。

  另据野村证券的分析师Shigeki Matsumoto表示,日本各公用事业公司还大批抢购现货LNG用于发电,导致亚洲地区LNG现货价格冲至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日本的电价也随着市场供应的吃紧而“水涨船高”。

  彭博社汇编的数据显示,1月2日-7日,日本电力交易所的现货电价连续刷新纪录,其中1月5日的电价飙涨27%,至79.4日元/千瓦时(1日元约合0.0096美元),为200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1月7日一度达到99.9日元/千瓦时;到了1月12日,日本电价创下了历史新高,达到246.8日元/千瓦时,远高于去年同期的7.6日元/千瓦时。

  煤电成“救命稻草”

  业界普遍认为,日本此番“缺电”除了需求骤增,还与大量关停煤电、核电重启缓慢有很大关联。2011年以后,日本大幅降低核电产能,近年来才在气候行动的推动下规划恢复核电,并逐步淘汰煤电。然而,根据行业机构阿格斯汇编的数据,由于设备检修、安全等多方面原因,去年11月,日本核电利用率已降至2018年1月以来的最低点;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日本核电平均利用产能仅维持在2.6吉瓦左右,较一年前同期的7.1吉瓦有大幅下降。

  在“供电吃紧、核电不足”的情况下,煤电反而成了日本保障供电的“救命稻草”。1月14日开始,东京电力、东北电力等公司纷纷重启燃煤电站。但日本电气事业联合会警告称,即便重启煤电,也很难确保日本全国的稳定供电,老旧燃煤电站同样存在断电风险,而且随着需求增加,这些电站所需燃料也将耗尽。

  据阿格斯报道,去年二三季度全球油市低迷之时,廉价的LNG发电挤占了部分煤电份额,日本煤电占比已降至42%,但1月以来,日本煤炭发电量同比再度上涨。

  阿格斯认为,尽管日本已制定了淘汰煤炭政策,但从短期来看,为满足国内用电需求,日本很可能将重启部分燃煤电厂。据了解,日本目前最大发电公司JERA的发言人也表示,该公司在寻求更多LNG来源的同时,也已经要求其旗下煤电厂加足马力生产。

  路透社指出,此番的电力危机暴露出日本供电系统的脆弱性。为了维持不堪重负的电网,日本电气事业联合会呼吁日本全国节约用电,并敦促政府强化供电能力和市场监管。

  然而,节约用电对于日本解决电力危机可谓治标不治本。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Junichi Ogasawara表示:“预计2021-2023年间,日本的电力供应还会持续下降,因为核电和煤电留下的庞大发电缺口始终很难填补,电力短缺将是日本未来无法避免的一大风险。”

(责编:李宜霖(实习生)、李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