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可燃冰成功试开采新能源汽车要变天?来源:中华网 中国国土资源部近日宣布,中国在南中国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据央视等媒体报道,中国此次可燃冰试开采现场距香港约285公里,采气点位于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0米的海床中。自5月10日正式出气至今,已累计产出逾12万立方米,最高产量达日产3.5万立方米,其中甲烷含量最高达99.5%,完成预定目标。试开采同时达到了日均产气1万立方米以上以及连续一周不间断的国际公认指标,这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的综合实力达到世界顶尖水平。
可燃冰到底是何方神物?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白色或者浅灰色类冰状的结晶物质,会像固体酒精一样被点燃,所以被称为可燃冰。可燃冰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多出数十倍,而且燃烧后不产生残渣和废气。同时,可燃冰全球储量巨大,相当于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两倍,被国际公认为一种清洁高效的未来替代能源。按照央视的说法,可燃冰就像《变形金刚》中机器人们争夺的“能量块”,体积虽然小,但蕴含的能量却不可估量——1立方米可燃冰可以分解释放出160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气。而一辆使用天然气为燃料的汽车,一次加100升天然气能跑300公里的话,加入相同体积的可燃冰,这辆车就能跑5万公里,也就是说相同体积的情况下,可燃冰蕴含的能量大约是天然气的167倍!
中国科学家利用降压法,将海底原本压力降低,之后再将分散的可燃冰聚集,利用中国自主研发一套核心技术最终将天然气取出。尽管如此,但业内普遍认为距离可燃冰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或者是其他的商业使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试开发后中国仍要在相关方面加强研究来确保开采技术安全稳定高效,因为在国际领域,可燃冰开采难度极大是公认的。同时,可燃冰开采也存在极大的风险,如果开采不慎导致甲烷气体的大量泄漏,有可能引发强烈的温室效应,这就大大的违反了初衷。如何安全、经济地开采可燃冰,并且从中分离出甲烷气体,依然是目前各国面临的难题。目前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都在积极研发可燃冰开采,但都还未能取得有效的成果。
在汽车行业,能源问题在很多年前就被提出来是发展中必须考虑的问题。随着石油资源的不断消耗,传统燃油汽车在未来将被新能源取代成为了大势所趋。在可燃冰未能取得更大的突破之前,可燃冰不会主导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发展。
在今年的政府报告中,相关文件仍专门强调了“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汽车”。还有之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主持两场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了对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的全面支持。随着国家政府的推动以及相关厂商的积极投入资金及技术,前几年暴露出来的新能源汽车电池问题以及充电桩等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在不断改善优化,其发展成果也显而易见。仅在新能源汽车全球最大的推广城市上海,2016年本市共实现新能源汽车推广上牌45474辆,在全国率先成为新能源汽车推广总量逾10万辆的城市,达到10.3万辆。2016年本市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同步发展,完成新建充电桩3.63万个,累计建成各类充电桩5.8万个,其中私人及专用充电桩5.1万个、社会公共充电桩0.7万个。据上海市充电桩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安悦充电相关负责人说,安悦充电在2017年预计建设6000根充电桩并在全国落成建设8个充电站,而且整个上海将形成中心城区平均2公里充电服务圈,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撑。
综上可见,在可燃冰商业使用成熟之前,目前新能源技术在长时间仍旧是主流,随着现有新能源汽车技术以及配套设施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日趋成熟并广泛被消费者认同。不管是可燃冰的试开采成功还是现有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国显然已走在世界前列。 |